受中医洗礼的西方人:最早发明疫苗的是中医!
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,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,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。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,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东晋葛洪所著《肘后方》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,其中“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”有云:“仍杀所咬犬,取脑傅之,后不复发。”杀掉咬人的狂犬,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,体现了“以毒攻毒”的疫苗思维方式。
明末清初人痘接种术就相当普遍了,可分为四种:
第一种,痘衣法。用患过天花儿童的衣服给接种的人穿上。
第二种,痘浆法。用棉球蘸染痘疮浆液,然后将棉球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。
第三种,旱苗法。把痘痂阴干研成细末,用银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。第四种,水苗法。把痘痂研成细末,用水调匀用棉球蘸染,将棉球塞入儿童鼻孔里。
清朝初年,儿童普遍种痘预防天花的时候,这种传染病正在西方肆虐。
听说中国有预防天花的办法,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俄罗斯率先派人到北京来学习人痘接种术。
不久,人痘接种术由俄罗斯传到土耳其。
接着,人痘接种术又传入英国,很快盛行起来。
此后,由英国传到欧洲各国、印度和北非。
在亚洲,朝鲜、日本等国的人痘接种术是18世纪中叶直接由中国传去的,所以人痘是中医发明的最早疫苗,发明专利属于中国。
1796年英国人琴纳依照人痘疫苗原理仿制成牛痘。以后所有疫苗都是依照人痘原理制造出来的。之所以英国人发明牛痘,也是误打误撞,但是牛痘相比人痘效果和安全性差距不可同日而语。
从丁香医生的《重磅!中国近三成的药物肝损伤,来自草药和保健品》,除了把传统中草药和保健品归为一项略有不妥外,而该文却对中国超过7成的药物性肝损伤,来自于西药却避而不谈。
西医粉发表网文《致中医药信徒:这是一份世界观地毯式降维打击》(标题有着极度的语言炫技表演),文章富有希特勒式的煽动性,情绪之热烈,把中医比喻成讲求说学逗唱的传统文学,这些言论还有不少簇拥着,一些不谙世事的中医学子可能会正中下怀,开始怀疑自己所学的中医学。
中医黑、键盘侠一天都没有停止对中医猛烈打压,今日中医面临的形式,有如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阵势,幸亏今年的新冠病毒肆虐,让人们意识到中医药的伟大作业,否则中医药真是差点灭亡了。
一些人接受了外国生物技术、生医药集团的巨额资金支持,长期有组织诋毁中医药,其目的,是促进西医药占领中国市场,归根结底为跨国资本服务。
他们的荒谬观点是能西医可以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,全盘否定中医药,中医药完全无效还有毒副作用,所谓的中医疗效只是人体的自愈能力。只要懂一点马克思的辩证法:事物都有其两面性(没有绝对的对与错)。
无需摆例子,讲事实就可以断定此人的言论是多么的幼稚。不管他攻击中医出于什么目的,其人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罢了。中西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,不应该以己之长攻人之短,而是应该做到以彼之长,补己之短。
有关人痘接种术的起源,史学界尚无定论,董玉山《牛痘新书》言:"考上世无种诸法,自唐开元间,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。"提出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有种痘出现的说法,由一位江南赵氏医者发明。
最早具有"人痘接种"含义的古籍是《三冈识略》:"安庆张氏传种痘法,云已三世。其法,先收稀症浆,贮小磁瓶,遇欲种者,录小儿生辰,焚香置几上,随将黄豆一粒,傅以药,按方位埋土中,取所贮浆染衣,衣小儿。黄豆五日萌芽,小儿头痛发热。五日豆长,儿痘亦发。十日而萎,儿症随愈。自言必验。夫痘疹事关先天,生死预定,乃欲以人工夺之,亦巧矣哉。"
通过穿染有痘疮浆液的衣服上让接种者感染,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痘衣法。该段文字在文中卷二中出现,并且标注的日期是己丑至癸巳,也就是清代顺治年1649年到1653年,按照安庆张氏一家三辈都在种痘推断,应该不会晚于1600年,也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应该就己经出现了人痘接种术。
清兵入关前虽有天花流行,但比之中原地区并不严重,大多数人都没有出过天花,定都北京后,深受天花流行的威胁,尤其是对成年人造成了很大危害。当时天花对皇室成员的生存产生的巨大的影响,顺治帝就是死于天花, “(顺治帝)初七日子刻因病痘崩于养心殿,寿二十有四。”
所以康熙帝对于种痘十分重视,认为种痘是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,广泛征揽各地名医为王子公主种痘,并将为王子公主种痘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。
当时的医家通过对前代种痘经验的揣摩,已经总结出几种较为有效的种痘方法,“迩年有种痘之说,始自江右达于齐燕,近则遍行南北。……专取痘气熏蒸,发儿胎毒于安宁无病之时。……”,先是选取长痘情况良好的长痘者,然后按照以下几种方法使被接种者受感染而发痘:
一是痘衣法,即把长痘者穿过的内衣给被接种者穿上,使其被感染发痘。
二是痘浆法,即用棉布蘸取长痘者脓疮上的浆液,涂抹在被接种者的鼻孔中,使其被感染发痘。
三是旱苗法,即收集长痘者脱落的痘痂,晒干研成粉末,放入被接种者的鼻孔中,使其被感染发痘。
四是水苗法,即收集长痘者脱落的痘痂,晒干研成粉末,加水搅匀,用棉布蘸取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中,使其被感染发痘。
在这四种方法中,“然即四者而较之,水苗为上,旱苗次之,痘衣多不应验,痘浆太涉残忍。……夫水苗之所以善者,以其势甚和平,不疾不徐,渐次而入;既种之后,小儿无受伤之处,胎毒有渐发之机,百发百中,捷于影响,尽善尽美,可法可传,为种痘之最优者。
其次则旱苗虽烈,犹与水苗之法相近,儿体壮盛,犹或可施。”当时总结的种痘方法已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。种痘法的成熟使得天花的渐渐消散,在幼年种痘不仅成为皇室成员的一种惯例,普通民众也有对于孩童种痘意识,因此天花在后来再不曾大规模爆发。
《望山堂文集》描述了张扶翼在湖南观察的一次接种情况,接种的50余名儿童中,40余名获得良好效果,有20%至30%没有接种成功,所谓没成功,是没有出痘,并没有提到有死亡者。《庭训格言》也记载了康熙早年,老百姓都害怕出天花,后来康熙皇帝推广接种人痘以后,便"皆无恙"。
《绣虎轩尺赎》记载了吴鼎臣接种情况:"鼎臣能以神丹种痘,娄江奉为神师,三十年于娄保婴千二可余人,真神师也。年翁或反未之知耶,若得此道行于广陵,功德应自不浅,……""真神师"的称号,可见当时接种相当成功。
《种痘新书》;"余行痘科数十年,往往见苗顺者十无一死,苗凶者十只八存,种痘之家,医人必取吉苗,苗吉则痘无不吉矣。”提到种痘的成败取决于痘苗选取的好坏,好的痘苗接种几乎不会出现失败的案例。
《种痘方》:"假使一庄之中有百儿出天花,未尝不延医服药。若能八、九十收功,人咸称太平痘矣。其有极力调治,而损伤几及一半者,不闻其归咎于医生……今若种百儿之痘,设或损伤四五个,则必责罚种师,并不容其托足于一村矣。"之前不种痘,即使死伤达到一半,也没听说归罪医生的。现在如果一百个接种者中,出现四五例失败的,就会惩罚种痘师,说明当时种痘的成功率很高。
《兰台轨范》;"痘疮无人可免,自种症之法起,而小儿方有避险之路,此天意好生,有神人出焉,造良法以救人也。然人往往以种痘仍有死者,疑而不敢种,不知乃苗之不善,非法之不善也。况即有死者,不过百中之一,较之天行恶痘,十死八九者,其安危相去何如也。”提到接种失败的情况很少见,与痘苗选取不当有关。
《一斑录》:"人生必出症一次,轻重虽不齐,而数十人中必有数人以痘殇,若种而出者百难损一,如是而是痘不必种,其谁听之,不知自出实造化至理……"认为种痘较为安全,达到"百难损一"的程度。
很抱歉,文献没有找到因接种人痘引起天花流行的记载。接种失败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没有出痘,如康熙3年湖南龄阳那次接种,就有20%左右没有出痘。这种情况需要补种。
还有一种失败是接种导致死亡者,具体的案例很少,《目经大成》载有二例;"余同怀两兄弟皆八子,孙曾兄倍之,荷天之宠,无一殇于痘。表兄朱某二子,已成童,俊而慧。虑种子自过多麻面,择能稀痘名手,设坛特种,苗发遽毙命。使听其自然,不惑妖言,未必尔尔。后竟无嗣,呜呼!医乃仁术,种痘者,其矢人哉。“
对于接种失败的原因,多数医家认为是选苗不善所致,更有甚者,一些无良假冒医者,使用时苗、水痘苗等伪劣痘苗进行接种,骗取钱财。
《古今医案按选》:"徐氏《医学源流论》亦云:种痘有九善,奈嗜利之徒,胆用时苗,害人不少,并令世人连种痘之法亦不信矣。更有以水痘痂为苗者,种出之时,痘极稀朗,并无稠密棘手之候,医者索谢而去,为父母者亦欢然放心矣。孰知真痘未出,迨时痘流行之岁,天花陡发,病家医家皆不预料,往往误指别证。妄投药饵,纵不误治,痘必危险,较彼妄用时苗之罪更深千倍,反得脱身事外……"
早在康熙时期,俄罗斯就有人来我国学习人痘术,《癸己存稿》:"康熙时,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衣,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,在京城肆业。"
《清经世文三编》:“国初俄之遣人来学痘医也,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,在京城肆业者有年。种痘之法大行于西国,于时阿非利加有藉痘痂种花。康熙末,英使驻土耳其,经其国之医为使臣夫人种之有效,夫人随传其术于英国,一时神其术,求种之人罔不争先而恐后……"文中记载了俄罗斯派人在我国学种痘的时候,非洲有用痘痂来种痘的。
英国的人痘接种术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,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挡案记载,中国人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,在蒙塔古夫人之前,己通过一些在中国经商的英国商人和旅行者直接传到了英国,但是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,可能跟当时没有人进行人痘接种术的推进工作有关。
人痘接种术在英国的传播要归功于蒙塔古夫人,她在1718年随委派到土耳其担任大使的丈夫来到土耳其,她发现很多当地人进行人痘接种,于是便好奇的进行观察。
不久,玛丽(玛丽 · 沃特丽 · 蒙塔古夫人)同意给她6岁大的儿子爱德华做相同的手术,当时大使的内科医生梅特兰和蒂莫尼也在现场进行观察。
1721年,玛丽回到了英国,当时天花疫情非常严重,很少有人能够幸免,即使不发生死亡也会留下很多难看的瘢痕。她又邀请梅特兰,并在皇家医学会的3个医生共同参与下,于1721年4月底,对自己3岁的女孩进行了人痘接种。同年,在皇室的支持下,进行一场人痘接种术的人体实验,接种较为成功。
1722年4月17日,经国王同意由斯隆监督,梅特兰指导,宫廷御医阿米安对威尔士王子的2个女儿(一个9岁,一个11岁)进行了人痘接种,接种获得成功。
关于这场人痘实验和皇室成员进行接种的情况被社会广泛关注,特别是英国上层社会的人们开始接受人痘接种术。无疑,英国皇室对人痘接种术在英国的传播,甚至整个西方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牛痘的诞生是是18世纪末的事,故事的主角是英国医生爱德华 · 琴纳。18世纪的欧洲饱受天花困扰,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40万。感染天花之后的死亡率非常高,死状很惨。
其实在琴纳之前,人痘技术已经传入英国,让人获得天花的免疫力。不过,这种方法对痘医的选苗技术要求较高,以及人们的接受度较低,阻碍了人痘技术在英国的推行。
琴纳为寻找更加安全,简便易行的疫苗进行了积极地探索。当时琴纳在英国乡间行医,当地人都知道,挤奶女工似乎不会受到天花的影响。琴纳就猜测,也许是女工的牛痘让她们获得了免疫力。
牛痘这种病和天花类似,但是要温和得多,一般不会造成太大伤害。下边的图就是女工手上的牛痘痂。
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,琴纳做了个实验。他从挤奶女工手上的痘痂里取了一些脓液,接种给了一名8岁男孩。
男孩发了点儿烧,但是没什么大事。而最关键的一步是,琴纳随后给男孩接种了天花,男孩并没有发病。琴纳通过这个步骤证明,接种牛痘确实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。
不过,请大家留意这件事发生的时间——18世纪末。大清人痘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天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。要说疫苗的鼻祖当仁不让属于中国,属于中医,而不是属于西医、疫苗的改良者——琴纳。
牛痘接种术于嘉庆十年(1805年),自小吕宋(菲律宾)传入澳门,之后传遍我国各地,《野语》、《养一斋集》、《(同治)番禺县志》、《粟香随笔》对此均有详细描述。
《古今医案按选》对人痘接种和牛痘进行了比较:"又海丰张雨农司马谓余曰:鼻孔种痘,犹或十失其一,惟牛痘万无一失,其法传自夷医,由广东而渐及川、黔、闽、楚各省。送里说人痘接种只有90%的成功率。是文献记载的特例。
制作疫苗关键是要选取较为稳定、安全、有效的病毒株,在古代称为选苗。
《痘疹精详》的记载说明了选苗极其讲究:"夫苗者,痘之痂疮也。大凡取苗,要访出痘之乡,吉多凶少,逆症全无,乃往取之。又要看其颗粒分明,无蒙头锁颈之弊,头面胸背稀疏,出齐热退,浆足痂厚,润泽光明,乃佳苗也,握虽多,亦是美种。只要厚实光彩,往取之时须嘱其父母,俟儿睡起,即将睡衣数抖,令痂落于席上,捡取包固,置于身傍,勿令泄气。若疮薄面白者,苗路虽好,究亦无力,种多不发。若出齐犹热者,乃是险症。痂色带黑者,热毒必盛,其苗俱不可用。惟赤色者上,黄者次之,切宜紧记,不可滥取,致后悔无及。"
清代道光年以后,在地方政府、开明人士等的推动下,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牛痘局,专门实施接种牛痘。《(道光)冠县志》、《(同治)赣州府志》、《(光绪)重修天津府志》等均提及各地牛痘局的建立情况。
尽管有政府推动牛痘接种,但是,人痘接种术与牛痘仍并存很长时间。直到民国期间仍有接种人痘者,1949年以后,人痘最终被牛痘接种术所取代。
相关研究表明,牛痘在中国的推广阻力并不大,中国人接受牛痘的程度甚至好于牛痘的发明国英国,这与中国长期接种人痘分不开。应该说人痘接种也为推广牛痘排除了思想障碍。
人痘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有没有效的问题,而是选苗难度系数高低的问题,牛痘则安全系数较高并且当时在中国种牛痘常常免费,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牛痘,牛痘从而替代了人痘。
长按二维码关注,一起为中医发声,做中医同路人
大医观察 民间大医 请加好友
·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:我吃素不是因为宗教,而是不想得癌症
·一位好中医,就是一所全科医院,千万不要错过!
·西医不对病人说实话,强行治疗造成更多的问题出来,结果就是病人死于西医的治疗之下
·10年前来到中国学中医,想把中医经典翻译成英文,这位外国小伙儿有个中医梦~
·中医人张伯礼,国礼相待!十七年了!中医人终于站在了中国最耀眼的地方